BOOK 十二月 01, 2015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摘

文章字数 23k 阅读约需 21 mins. 阅读次数

  • Start at: 2015-09-02
  • End at: 2015-10-21
  • Process: 270/270

所有人的困境

  • 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 “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 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 —— 这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心智的力量

了解心智的力量

  • 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
  • 面对相同的问题 —— “为什么要学习”,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 —— “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 —— 而做出竟然完全相反的选择
  •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

心智力量的差异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是,能否补救?
    │  ├─能,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  └─不能,作为团队成员,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      ├─能,相处一个有效的方式去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      └─不能,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          ├─0有,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          └─没有,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不是,能否平静对待?
        ├─能,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不能,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 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
  • 也许你确实是“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也许你其实并不是。如果你自己确信你自己是的话,那么猎头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 —— 你是注定要做自己的事情的,用不着他。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 —— 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 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 没有其他选择
  •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没有兴趣
  •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 —— 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大量的时间投入
  •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小结

  •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开启自己的心智

何谓心智

  • 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 获得知识;b. 应用知识;c. 抽象推理
  • 透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起点

  • 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自己知道的 自己并不知道的
别人知道的 1 2
别人并不知道的 3 4
  • 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有些事情/道理 实际上正确 实际上错误
我们以为正确 1 2
我们以为错误 3 4
  • 在第一种情况与第四种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而在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必将面临错误,并很可能因为认知错误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无论如何,只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 —— 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控制自己的大脑

  •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控制自己的情绪

  •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 —— 遗忘痛苦
  • 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总那么没记性了吧?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你的大脑里彻底消失
  •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 当然,最好是纪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纪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 —— 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 —— 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 —— 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
  • 在做所有类似背单词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推迟满足感

  • a.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b. 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 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 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

  • “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事件 - 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 “事件 - 时间日志”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最好的工具:纸笔

  • 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 —— “懒惰
  •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 “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 —— “遗忘” —— 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开始记录时间的开销

制作时间预算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 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必要制作列表
  • 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
  • 列表没必要工整
  •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 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计划, 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开拓我们的心智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 所有人获取知识的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 “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摆脱经验的局限

  •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 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可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
  • “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 人的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或者干脆用“进化”作为类比更好一些)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 —— 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了解学习的进程

  • 认清时间进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正确对待老师

  • 不要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
  •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 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无论哪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
  •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 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

耐心培养记忆力

  •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 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 ——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
  • 只有记笔记成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

小心所谓“成功学”

  •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
  • 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 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 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大多数随机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

  •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 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

成功的定义 —— “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 细观很多人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 —— “高人一等”
  • 幸福是一种比较,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

个案分析 ——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

  •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项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这项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很多论断只不过是“单向成立”的,比如“XXX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是正确的

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 所有人都需要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是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
  • 如果把进步程度投射在纵轴上,把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横轴上,得到的曲线往往与“对数曲线”非常类似。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logarithm

“我是独一无二的” —— 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 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息。然而,对最终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可能是危险的或有害的
  • 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 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

不要相信“运气”,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运气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有好坏之分。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的欲望
  •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 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 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才华学识
  •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 —— 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关于“成功学”的最后一点啰嗦

  • 一辈子是很长的过程,而心智开启之后,“进化之路”又确实“路漫漫其修远”,值得我们为之“上下而求索”

更多思考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 —— 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的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 —— 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被误解了的效率

  •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 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事件处理这些意外事件
  • 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 短期:求助于他人;b. 长期:求人不如求己 —— 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 —— 做很久很久
  • 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做个不迟到的人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 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 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主动帮助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共享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 所有的傻逼都是自证的
  •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 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

自卑是最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

  •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准确地说,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
  •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没有缺点的就不是人
  • 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年收入 每秒钟的价值
100万元 0.03170979元
60万元 0.01902587元
20万元 0.00634195元
10万元 0.00317097元
8万元 0.00253678元
5万元 0.00158549元
3万元 0.00095129元
2万元 0.00063419元
  • 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 —— 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
  • 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秒钟变得更具价值

他有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所有的,一并夺走 —— 马太福音

被低估了的今天

  •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同时倾向于高估当前回报的价值。心理学家们把这种过分低估成为“Delaydiscounting”
  • 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在这两种理论明显指出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从此刻开始改变

  •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 “一般地,人们害怕当中演说甚于害怕死亡”。害怕死亡的理由自然不必说,人们害怕当中演说,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 —— 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提前准备的好处

所谓“灵感”

  • 在鸡尾酒会中,所有的人都在以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声音三五成群地相互谈话。你正在与某个或者某些人交谈,在你们正在谈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与你交谈的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你自己对那些人说的话之外,其他的声音事实上都被你忽略,等同于并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谈话中突然出现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们事实上离你并不是很近的情况下,你都会瞬间捕捉到那个声音,就好像它突然冲进了你的耳朵一样。而奇怪的是,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样大小的音量,在与你现在同样的距离之外进行交谈,但是你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那个声音在此之前的部分全部被过滤掉了。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 我们大脑中的灰质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难超过 12%)是有序储存的,这部分被我们称作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储存的,甚至很难有意识地直接调出,这些往往就是被我们成为“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部分。随着信息输入越来越多,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
  •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所谓“能力”

  • 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再哪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
  • 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从容;而一点点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伙伴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 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吧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 山本田一,1984 年和 1986 年马拉松世界冠军

  • 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越早醒悟越好

  •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
  • 心理学家可以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对一个 5 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20%;而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1/50,即 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务必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 —— 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 —— 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大约七岁前后;其次,重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将因此对你无比感激,充满崇敬。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 只需大致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对此茫然无知你就很容易想象这个结果了
  •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 —— 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尴尬时,最终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