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忙疯了”
冷静,意味着保护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
冷静,意味着每周工作40小时。
冷静,意味着制定合理的目标。
冷静,意味着充足的休息时间。
冷静,意味着有意识地维持较小规模。
冷静,意味着看得见的地平线。
冷静,意味着把会议视作最后的沟通手段,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不用。
冷静,意味着非实时沟通优先,实时次之。
冷静,意味着更加独立,减少依赖。
冷静,意味着为了长远利益而采取可持续的行动。
冷静,意味着赢利能力。
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
马克·吐温的话一针见血:“攀比之心一起,快乐便荡然无存。”我们完全同意。
边走边摸索
在企业经营中,许多焦虑都来自这一点:管理者意识到公司走上了错误的方向,可由于“计划”在那儿挡着,调整方向为时已晚。“我们按计划执行了啊!”把一个糟糕的想法执行到底——只是因为在某一时刻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好想法——是一种悲哀的、对精力和人才的浪费。
答疑时段
提问的人需要答案,而且他们得到了。知道答案的人正在干别的事儿,却不得不停下来。这可不是个公平的交易。
当提问变得太容易——也就是你一遇到某个问题就可以去问别人的时候(而且这样做往往是被允许的),麻烦就来了。绝大多数问题并没有那么急迫,可马上找个专家问一问的冲动却是难以抑制的。
于是我们从大学里借来了一个点子:留出专门的“答疑时段”。在Basecamp,每个特定领域的专家都会公布自己的答疑时段。有些人会把每周二的下午空出来,有些人会每天留出1小时。全凭专家们自己决定。
俄罗斯方块
占用别人的时间应该是个极为繁难的事情才对。同时占用好几个人的时间,这种操作应该复杂到想想就头大,让绝大多数人试都懒得试——除非要商议的事情万般重要!开会应该是万不得已的手段,尤其是大型会议。
我们不是一家人
最优秀的企业不是家庭。它们是家庭的后盾,是家庭的同盟军。它们提供健康的,能让人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在合理的时间合上笔记本电脑,去做最好的丈夫、妻子、父母、手足和孩子。
榜样的力量
一个树立了自我牺牲的榜样的领导者,必定也会要求他人自我牺牲。
老板的话重千斤
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做到这一点需极强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
低处的果子未必摘得到
把一项不熟悉的任务比作长在低处的果子,基本上只能说明你对要做的事情一点儿都不了解。而预估一件你从没做过的事有多大工作量,那误差可能会有几个量级。
没人能立即上手
若是想失望,最快的方法就是设定不合理的期望。
图书馆守则
我们不把它视作办公室,而是把它看成图书馆。事实上,我们还把办公室里的行为准则称为“图书馆守则”。
用图书馆守则作为办公室的行为准则,你只需要做几个简单的设置,改变思维方式,尊重他人的时间、注意力和专心致志的工作时段,这就足够了。人人都知道图书馆守则,他们只需要在办公室里也践行它。
你有些怀疑是吧?那就把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定为办公室的“图书馆日”。我们敢打赌,员工一定会请求你多安排几次的。
冷静说再见
解雇犹如开启了一个真空地带,除非你用事实来填补,否则这个空间里会迅速装满谣言、猜测、焦虑和恐惧。想避免这些,你只需对大家坦诚相待,把发生的事情解释清楚。就算艰难也要这样做。
群聊的害处
涉及群聊时,我们有两条首要的经验法则:“在少数情况下实时沟通,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必”,以及“如果这件事很重要,那就慢慢来”。
逼死人的截止日期
如果工作需要在11月20日完成,那么就在这一天截止,日期不会提前,也不会延后。
可以变化的是任务的规模——也就是工作本身。但工作量只减不增。你不能敲定一个截止日期,然后又塞进更多工作,这不公平。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项目只会越来越精简,不会膨胀。在一步步向前走的时候,我们把“必须做”的和“做了也挺好”的工作区分开来,把“没有必要做”的剔除出去。
项目可以灵活缩减,这一点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几乎所有需要花6个月完成的事情,其实都能换个形式,在6周之内完成。
固定的截止日期,可变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权衡、妥协和折中就会参与进来,而这些都是健康、冷静的项目进程的必备要素。
而当你既要敲定日期,工作量也不能变的时候,你就等着迎接焦虑、过劳和筋疲力尽吧。
界限即自由。切实可行的截止日期,再加上灵活可变的工作量,刚好符合这个道理。但要做到这个,你需要制订预算,摒除预估。高质量的成果会自然而然地将给定的时间段填满——如果你允许的话。
别做膝跳反射
主讲人通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仔细考虑,把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清楚地讲给听众。但房间里的其他人却被要求当场做出反应——没有吸收消化的时间,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必须立即反应,就像膝跳反射一样。怎么能这样对待脆弱的新创意呢?
找机会试试看。不要面对面,而是写出来。不要当场反应,先深思熟虑。
新常态
未加理会的行为会渐渐变成被批准的行为。
纠正新常态花费的力气,远远大过刚有苗头时就出手制止。如果你不希望组织文化里野草蔓生,那就要小心它的种子。不要听任某件事演变成新常态才采取行动。文化即行为。你有怎样的期待或希望都不算数,它就是你的行为举止,是你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所以,做得好点。
坏习惯会打败好意愿
每件小事都要过问的管理者总是会继续过问每件小事。
不断重复的行为会渐渐成为习惯。重复的时间越长,就越是积习难改。一切最好的意图——比如“以后一定会采取正确的做法”——敌不过习惯的力量。
必须不断自问:你今天的工作状态,是你今后10年、20年、30年想持续下去的吗?如果不是,现在就做出改变,不要等“以后”。
“以后”纯粹是找借口。良好的意愿活不到“以后”。“以后”意味着酸痛的腰背,萎靡的灵魂。“以后”的口头禅是:“熬夜是暂时的,把这个做完就不会了。”没可能的。现在就做出改变吧。
追求独立
我们希望团队能够各自独立地滑翔,而不是齐刷刷地绊倒。
当团队、小组或个人之间纠缠在一起,无法脱离彼此而独立行动时,依赖就发生了。但凡一个人需要等待另一个人才能行动,依赖就变成了阻碍。
纯粹是因为做事方式出了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大量成果,这会严重地打击士气。可是,如果你的工作流程中充满了依赖,就会遇到这种事情。
承诺比共识更重要
公司浪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力求说服每一个人在行动前都能认同决策。而通常他们得到的是勉强的认同,还有潜藏的不满。
相反,他们应该允许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倾听大家的声音,然后把决策权交给负责做决定的人。这就是决策者的职责:倾听、思索、衡量、做出决策。
冷静的公司就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某一个人。只要人们被真正地倾听了,而且有事实能屡次证明,他们的声音是受重视的,那么,即便这次的决策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也会理解的。
最后一点,在践行“我不同意,但我会配合你”的原则时,尤为重要的是,公司需要把最后的决策向参与的每一个人解释清楚。只有“决策—执行”是不够的,应该是“决策—解释—执行”。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么说吧。如果你投入全部精力把一件事做到了100%,那么你相当于用100%的精力做了一件事。如果你把精力均分成5份,用20%的精力,把某件事做到80%,这样一来你就做成了5件事!我们几乎每次都选后者。
清楚地看到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哪些事做到“还不错”就够了,是冷静工作的好办法,焦虑会减少,接受度会增加。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挺好的”三个字真是让人舒心又放松啊。把偶尔的“斤斤计较”留给真正重要的、能让你鹤立鸡群的细节吧。
逐渐聚焦
一旦最初的探索期过去,每一周都应该离“完成”的目标更近一步,而不是更远一点。下定决心把任务完成,一点点把想法实现,之后你肯定有机会折返的——但前提是你得真的把这事做完。
如果火车已经离开了站台,“更好的想法”才姗姗来迟,那它或许并没好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如果它真的超级棒,那还可以搭下一班车。
最糟实践
遵循任何一条最佳实践之前,都该提醒自己要认真思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把12件事删掉7件,你就有时间做余下的5件了。这不叫时间管理,这叫任务精简。其他的一切秘诀都是忽悠人的。
时间不是你能管理的东西。时间就是时间——无论你试图用怎样的方式和它搏斗,它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往前流去。你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把时间花在哪里。
最徒劳的莫过于高效地做完全没必要做的事。
故意放弃
按人数收费的问题在于,它会把你最大的客户变成最好的客户。如果你没有全然的控制力,金钱就会产生影响。而这也决定了你要把时间花在谁身上。一旦金钱流动起来,你不可能避开这些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水龙头关上。
所以我们采用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今天,Basecamp软件的价格是每月99美元,一视同仁。你的公司有5个人、50个人、500个人、还是5000个人,全都一样——你只需每月花费99美元,没法付得更多了。
既然没有哪个客户会付给我们巨款,那么也就没有谁对功能、修改或例外情况的需求会自动自发地跃升到第一位。这就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开发自己想要的软件,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发声,而不是代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群体。当你心里没有恐惧,不担心服务不好少数几个超级大客户时,做正确的事就会容易得多。
成为一家冷静的公司,关键就在于想清楚你是谁、你想服务谁、你想对谁说“不”,并由此做出决策。关键就在于你得知道,要对哪个部分做出优化。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做选择或犹豫不决必定是最错误的。
发布,然后学习
唯有当某个人拥有足够强大的购买意愿,买回你的产品,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真实情境中使用时,你才能获得真实的答案。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模拟的,而模拟出来的情境带来的是模拟答案。把真实的产品交付出去,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
所以,尽最大努力把产品做好,然后发布出去,投放市场。你会从真正需要你的产品的真实用户那里,得到真实的看法与答案,并以此为基础做迭代、改进,发布,然后学习。
别做承诺
承诺就像债务一样,会堆积起来,还会产生利息。拖延的时间越长,代价就越大,后悔的感觉也越强烈。
掌控变化
你常听到有人说,人们不喜欢变化。但这话不一定对。对于想要的变化,人们接受起来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他们不喜欢的是被迫改变——在一个并非由他们主动选择的时间点上,发生了他们并未主动要求的改变。当一个新产品突然被甩到他们面前时,你眼中的“全新升级版”,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变成“什么破玩意儿”。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绕了很多弯路,才领悟到这个关于销售的核心真理:把新产品卖给新客户,让老客户留着他们原有的东西。这就是保持安宁和冷静的方法。
小事一桩,还是世界末日?
面对遇上麻烦的顾客,你要么选择写着“小事一桩”的代用币,要么选择写着“世界末日”的那个。无论你拿起哪一个,对方就会拿起另一个。
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倾听,而且这样做的成本通常并不高,谁对谁错并没有那么重要。带着情绪争执这种问题,只会加剧矛盾。
美好的旧时光
无论压力多大,世上并没有哪条自然法则规定,企业必须快速且永无止境地增长。只有那么几句商业金句式的蠢话,说什么“如果停止增长,就意味着死亡。”谁说的?
有意识地选择冷静
你是打算继续希望大家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立即回复呢,还是选择在沟通之前先深入思考?
你有选择。如果你没有权力在公司范围内做出改变,那就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你总是有选择的——改变你自己,改变你的期望,改变你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改变你的沟通方式,开始保护自己的时间。